摩篇第八经典再现摘要 《鬼谷子》说:“摩者,揣之术也。内符者,揣之主也。”可见“摩”篇是“揣”篇的发展和延伸,“摩”篇可以说是“揣”篇的姊妹篇。“摩”,即琢磨,讲摩触的方法。即在揣摩的基础上,进步对对方进行接触、揣测。 《鬼谷子》认为: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渔翁一样不动声色,“操钩而临深渊,饵而投之,必得鱼焉”。强调谋划要周密,沟通的方法要得当,将游说法则与时机紧密结合。“摩”的目的就是“成事”,还要在隐秘中进行。即“谋之于阴”而“成之于阳”。 “摩”的行为方式是有规律的。高明的“摩”者,善于独立思考,能够从外在信息辩察对象的内心欲求,把握对象的内心,从而游说他,设谋使之对我方言听计从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按照一定的规律氵不断延伸与变化,将心比心,将事比事。摩在于自己,符在于对方,任凭而用之切事情便明了于心。……
原文 (一)摩者,揣之术也。内符者,揣之主也。用之有道°,其道必隐。微摩之,以其所欲,测而探之,内符必应。其所应也,必有为之⑥。故微而去之,是谓塞峁匿端,隐貌逃情,而人不知,故能成其事而无患。摩之在此,符应在彼,从而用之,事无不可。古之善摩者,如操钩而临深渊,饵而投之,必得鱼焉。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,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。圣人谋之于阴,故曰神;成之于阳,故曰明。所谓主事日成者,积德也;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;积善也,民道之,不知其所以然,而天下比之神明也。主兵日胜者,常战于不争不费,而民不知所以服,不知所以畏,而天下比之神明。
注释 ①内符:符于内,即某些外在事物现象必有决策者的内在心理原因。 ②主:主 ③道:此指基本规律,一定的准则。 ④隐:隐暗,暗中行事 ⑤微:微暗,暗地里。 ⑥为之:此指表面行为。 ⑦塞峁(jo)匿端:堵起洞口,藏起事头。此指把自己摩意的手法和目的隐藏起来,琢磨透了别人还不让别人察觉。峁,方形地窖。 ⑧患:祸害。 ⑨符应:符合响应。此指由于我们的摩意而发觉的对方相应的外在表现 ⑩0古之善摩者:古代那些擅长使用摩意术的人。 ⑪饵:把鱼饵别在鱼钩上。 ⑫主事:此指主持国家经济、政治大事。 ⑬3阴:暗中,背地里。 ⑭神:神妙。 ⑮5阳:公开。 ⑯明:事情办成。 ⑰积德:积累德行。此指对民众有好处的德政措施一个接一个。 ⑱8积善:积累善事。此指“战于不争”,消弭战祸 ⑲道之:顺着这条路走。 战于不争:即用计谋权术消弭战祸。不费:指不用战争开支。
译文 所谓“摩”,是与揣情紧密相连的一种预测术。寻绎、琢磨那些外在表象的内在心理原因,是揣情的主要目的。摩意术在使用时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,就是必须在秘密中进行,不被人察觉。暗地里对人实施摩意术,顺从着对方的欲望去探测他的内心世界,适当的揣测、体会,导致某些表象的内在心理因素必会表露出来,为我们所掌握。他的这种表露,必然有外在的表象行为。这就是“摩意”的作用了。我们掌握了外在信息和内在心理之后,就要藏起这种摩意术,把自己隐藏起来,消除痕迹,伪装外表,回避实情,以免被对方察觉,这就是所谓的堵起洞口,藏起事头。人们不知道我们对他实施摩意术并且已经从外到内都掌握了他,故对我们无所戒备,我们就可以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达到目的而且不留后遗症。这样,办成了事情,却不会留 下祸患。我们在这里对他实施摩意术,他在那里必然有所反应而被我们掌握心意欲望等内在心理因素。我们把察得的这些信息运用到决策中,使用到行动中,所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古代那些擅长使用摩意术的人,就像渔翁拿着钓竿到深渊边去,钩上鱼饵投下钓钧,无须声张,悄然等待,必然钓上鱼来一样,定能把握对方。所以说,掌握了摩意术而主持国家政治、经济大 事,就会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成效而不被人察觉;主持国家军事大事,就会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胜利而不被人发觉故而不畏惧我们。圣智之人谋划决策什么行动,总是在隐秘之中进行的,像神道般玄妙,所以称作“神”;成事在明处,昭然若揭,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,所以叫作“明”。所谓主持政治、经济大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成效,就是积累德政,让人民安于德政环境中,习以为常而不知为什么获取了利益和好处;所谓主持军事大事一天比天取得胜利,就是积累善行,而人民便顺从我们造就的这条道路天天走下去,却并不知道长久处在这种和平安定环境中的原因。因此,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圣智之士称作“神明”。所谓主持军事大事一天比一天取得胜利,是说经常把战争消灭在未萌芽状态,使国家不用花费战争开支,使人民不知不觉地倾服、不知不觉地畏惧还不知道为什么顺服、为什么畏惧,因此,普天下人就把使用摩意术的圣智之士称作“神明”。 原文 (二)其摩者,有以平,有以正,有以喜,有以怒,有以名,有以行,有以廉,有以信,有以利,有以卑2。平者,静°也;正者,宜“也;喜者,悦也;怒者,动°也;名者,发也;行者,成也。廉者,洁也;信者,期也;利者,求也;卑者,谄也。故圣人所以独用者,众人皆有之。然无成功者,其用之非也。故谋莫难于周密,说莫难于悉听,事莫难于必成。此三者,唯圣人然后能任之。故谋必欲周密,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,故曰或结而无隙也。夫事成必合于数,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。说者听必合于情,故曰情合者听。故物归类,抱薪趋火,燥者先燃;平地注水,湿者先濡°。此物类相应,于势譬犹是也。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。故曰摩之以其类焉,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;有不听者,故曰独行之道。夫几者不晚,成而不拘,久而化成。
注释 ①平:平和。此指用平和态度对待摩意者。 ②卑:卑下。此指用卑下谄媚的态度对待摩意者。 ③静:此指以静为特征。 ④宜:适宜,相宜。此指中正平和。 ⑤悦:喜悦。此指沾沾自喜。 ⑥动:动怒。 ⑦发:扬,张扬。 ⑧洁:洁身自好。 ⑨期:与人相约。此指承诺必行。 ⑩求:贪求。 ⑪谄:谄谀 ⑫故圣人……有之:意谓圣智之士使用的手法,都是取之于众人,从众人身上总结出来的。 ⑬3用之非:用之非其道,没用到关键处。 ⑭悉听:全听。此指全被接受。 ⑮通者:相通的人。此指感情相通、智谋层次相近的人。 ⑯结而无隙:此指二人合计的决策没有间隙。 ⑰数:通术。术,此指权术。 ⑱时:天时,时机。 ⑲说听:让人听从你的游说。 ⑳归类:以类相从。 21.趋:小跑。此指扔向(火中)。 22燃:燃烧。 23.濡:沾湿,浸湿。、 24.物类相应:同类事、物互相应和。 25.势:形势,势态。此指摩意的局势。 26.摩之以其类焉:此指用相同的感情,设身处地地去琢磨别人。 27.独行之道:策士们独自掌握的秘术。即上所言“圣人所独用”者。 28.几:时机。几,机古今字。此指善于掌握时机。 29.拘:拘持:此指居功为已有。
译文
在实施“摩意”时,有的用平和的态度对待我们,有的用正直的态度对待我们,有的表现出喜悦之色,有的勃然大怒,有的让我们觉得他很重名声,有的让我们觉得他重视实行,有的让我们觉得他很廉正,有的让我们觉得他守信用,有的让我们察觉到他贪图利益,有的表现得卑下谦恭。应该明白,就是指宁静,平和的人做事外静而内深思。正直的人做事往往中正平和喜悦的人,悦功易足,往往满足于现状。容易愤怒的人,性情火暴易动怒,做事多草率。重视名利的人,喜欢搞形式,以光大自己的名声。重视行为的人,埋头苦干,期于必成,往往忽视借用别人力量。廉正之人,洁身自好,做事时注重开脱自己。重信之人,一诺千金,做事多无诡诈。贪利之人,追求小利,易被收买。卑下小人,谄谀奸诈,做事反复无常。上述手法,都是圣智之士十分明了并暗中使用的手段,都是从众人身上吸取总结而来的,但众人运用这些手段却难以奏效,是因为他们不像圣人那样能用到点子上,该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。所以说,谋划策略,最难做到的是周密无隙,游说别人,最难做到的是让别人完全听从自己的意见,主持事情,最难做到的是一定要成功,不允许失败。这三种境界,只有那些掌握了摩意等权术的圣人们才能够达到。所以说,要使计谋周密,一定要选择那些智谋水准与自己相近的人一起谋划,这就叫作双方互补而做出了没有漏洞的决策,从而无懈可击;做事要想成功,必须有适当的方法,所以说只有客观规律、行动方法与时机三者相合而成事,相互依附,功业才能到达成功;游说时想要让别人 完全听从你的意见,就要揣摩准别人的情意,这就叫作两情相合,而别人必定听从、采纳。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,故而人们常说,抱起柴草扔进火中,干的先被点燃;平地浇上水,湿的地方先把水吸引过去,这些现象就是各类相同的事物必有相同的性质相适应。对于情势,以此类推,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。我们运用摩意术时也是这样,想让别人的内心情意应和你的摩意而表现出来,你也要保持与他同样的感情和表情。所以说,用以类相从的态度去摩意,哪有对方不应和的情况?顺从他的心意去琢磨他、游说他,哪有不听从的呢?这就是我们策士们的秘术。掌握了这种秘术,善抓时机成事无所谓早晚。功成事就而不自持自喜,天长日久我们定能化育天下,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。
|